联系我们   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 知识窗

刘源张院士:“质量之父”的科学人生

2014-9-30 15:15:07      点击:

灵魂是有质感的,特别是当他的一生和质量结缘的时候。

  然而,当我们想用文字触摸并再现他的精神气度,却发现并非易事。因为,在他平和儒雅的面貌之下,却有如此博大精深的人生境界,一如他所开创的中国质量管理科学。

  没有他,“质量”这两个字,在中国将可能是别样的一种写法。然而,怎样才能走进他所“管理”的精神领地?

  现场!我们想到了现场。

  现场,是他质管理论的精髓;现场,为他一生最为注重。在他现世生命的最后的现场,一定会留下思想情感的种种痕迹吧?


坚守一生的质量准则


  4月9日,在他逝世6天后,怀着景仰和期待,我们走进刘源张院士遗体告别仪式现场。上午10时,仪式开始,人们依次进入八宝山公墓东礼堂。放慢脚步,慢些再慢些,这位89岁老人半个多世纪的质量生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此刻,他不平凡的一生和为中国质量付出的艰辛,又在大家眼前一一展开……

  1956年8月的一天,从日本开来的“兴安丸”号轮船停靠我国天津港,时年30多岁的刘源张离船上岸。汹涌大海已在身后,他却更加心潮澎湃:“总算到家了!”

  归国投身国家建设的刘源张,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工作志愿表中写下了“长春一汽”。“我从小喜欢汽车,学的又是质量管理,如果能到长春一汽,正好能派上用场。”

  然而,不久后的一天,刘源张收到了一封信。“我们欢迎您到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您的专门学识一定能对我们的‘运用学’组起很大的作用……”署名为时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就这样,在钱学森的邀请下,刘源张加入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开始筹建新的运筹学研究小组。从此,刘源张与中国的质量管理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在日本学了经济学,在美国主修了运筹学,但是,在中国怎样搞质量管理?刘源张一时摸不着头脑。“你连我们的工厂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怎么研究工厂的质量管理?这样吧,给你1个月时间,到各地工厂去跑一跑,了解一下实际情况。”钱学森给刘源张派下第一个活儿。

  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北京国棉一厂、长春一汽、东风电视机厂……从此,大江南北、各行各业、大小工厂,刘源张深入生产一线的脚步再没停下过。

  1960年,长春的冬天格外寒冷。在长春一汽底盘车间里,刘源张绕着一台机床转来转去,时而弯腰仔细查看,时而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时而又低头沉思。他带领专题小组,在啃一块“硬骨头”。

  那时生产的解放牌卡车,驾驶杆下端有个涡轮蜗杆,它是控制左右轮同步转向的关键零件。但是,这个关键零件质量出了问题。加工这个零件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挤压,机床是前苏联援建的最新式机床,每天加工不到200个零件,废品却最少两三个。

  这个连“老大哥”都解决不了的质量问题,刘源张却发话要死拼下来。

  从哪里入手?不进现场怎么能知道?经过实地考察,刘源张摸着门儿了,“就从加工操作的青年女师傅入手。”大家帮着她扫地、递零件、擦机床,一边观察她的操作动作。几天下来,刘源张他们有了500多个测量数据,画成波动图和控制图,计算出集中统计分析的结果。最后,质量问题成因终于找到了,原来是机床一端机座里的垫片,被磨损了3微米,就是这3微米导致了高废品率。

  刘源张一炮走红,从此有了“工厂大夫”的绰号。

  “质量管理的本质精神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从1957年我第一次去上海访问工厂起,就带着‘美国的理论如何联系中国的实际’的问题去看、去想、去做。”在半个多世纪的质量生涯中,“理论联系实际”,在刘源张的血液里流淌,这是他坚守了一生的质量准则。


“搬运工”搬来质量精魂


  遗体告别厅的大显示屏上,正在播放由二女儿刘明为告别仪式特别制作的视频。精心挑选的上百张照片,是刘源张一生的缩影——这张,是在棉纺厂操作纺织机时照的;这张,戴着安全帽在企业车间搞调研;这张,与工人们谈笑风生说体验……一张张照片,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在人们的记忆中定格,而照片中所透露出的质量情怀,更在人们的心中流淌……

  1978年冬,鄂西大山里,寒气逼人。

  从武昌开来的202次列车缓缓停靠十堰火车站。刘源张刚步出车厢,就被人急急忙忙拉进汽车,继续赶路。

  二汽的产品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这次,特地请刘源张到现场,解困局。没想到,这次临危受命,成为刘源张与二汽续写20年缘分的开始。

  在总装厂,刘源张看见装配工都穿着厚厚的棉衣干活。

  “穿太厚岂不妨碍工作?”

  “厂房高大,两头的出入口都大开着,又没有暖气,只好穿成这样。”

  “这不行!厂房一定要装暖气,并且在出入口设气墙。不要局限于长江以南不装暖气的国家规定,要因地制宜,保证质量是第一要义!”

  刘源张还听到了“装配装配,不学就会”的说法。厂里雇佣了一些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农民工,装配工的工资比其他工种要低。

  刘源张立即向厂方反映:“这不对!前面各分厂各工种的活儿不能在这里搞砸了。必须对装配工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工资待遇。没有一流的装配工就没有一流的卡车。”

  两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小建议,却是刘源张自认为20年来为二汽总装厂提出的最重要的建议。

  刘源张总说:“我只是个搬运工,把西边的东西搬到东边来,把东边的东西搬到西边去;把研究室的东西搬到工厂来,把工厂的东西搬到研究室去。”在日本、美国留学时,刘源张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中国产品质量的改进,竟然要先从装暖气开始。

  从1957年在北京东郊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学校里举行第一个全国性的质量控制讲习班,到后来在全国推广的全面质量管理;从1977年在清河毛纺织厂点燃中国QC小组的星星之火,到上世纪80年代推进QC小组的燎原之势;从1979年提出“三全”、“三保”理论,到1989年提出并在企业取得相当经济效益的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从1985年任国防科工委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到2002年参与“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重要研究;从1979年参与创办中国质量协会,到参与起草《质量振兴纲要》、《质量发展纲要》,2013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质量奖励——中国质量奖……刘源张不仅在中国大地播下第一颗质量管理的种子,而且在他的精心照料和细心呵护下,质量管理之树茁壮成长,现在已是一片绿树成荫、硕果累累,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质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