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 知识窗

刘源张院士:“质量之父”的科学人生

2014-9-30 15:15:07      点击:


有情有义“负心汉”


  遗体告别仪式上,一曲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舒缓了现场哀伤凝重的气氛,让送他最后一程的人们,揉裹了淡淡的温情和空妙的回味。

  伴随着第一乐章徐缓的旋律,我们跟随在告别的行列里。走近他遗体的脚步,缥缈却又滞重,心中,随着音乐起伏绵延的,是一种放不下、难割舍的情怀,是一种释放出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爱……

  2012年11月的一天,刘源张出外公干,患上帕金森症的妻子一个人出了家门。待到他回家,却怎么也找不到张宁的人了。这下,可急坏了刘源张。顾不上老迈的身体和工作后的疲惫,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问遍找遍。直到后来,盯着海淀区所有监控设备,从下午一直看到凌晨3点,刘源张才在大家帮助下,把妻子找了回来。

  刘源张长长出口气,瘫软在沙发上。

  “没有她就不会有我的命、我的家、我的事业。”刘源张把《感恩路——我的质量生涯》这本书,献给妻子张宁。他说,“我40岁进监狱,她30多岁就‘守寡’了,一守就是近10年。现在我尽量不出差,出差时也每天都给她打电话,以弥补过去的缺失。”

  年轻夫妻老来为伴。妻子记忆力衰退得很厉害,刘源张便四处寻医问药,他在电视上看到唱歌能够治疗记忆力衰退,自己就在家里教妻子唱歌,如今,每逢家庭聚会,妻子还能与他合唱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

  考虑到刘源张自己的身体也逐渐力不从心,远在国外的两个女儿要给老两口请个全天保姆,但刘源张始终不肯答应,他说:“这是老天爷给我的一个机会。年轻时都是她照顾我,我被抓到监狱,也都是她在照顾这个家。现在老了,生病了,让我终于有机会也照顾照顾她了。这个事情,谁都代替不了,必须我自己做。”

  有情有义,知恩感恩,守信担当,这就是刘源张。

  突然,你回来了,

  我的初恋。

  五十年前的泪水,

  还留在我的胸前;

  五十年前的印痕,

  还没有擦干……

  这首诗,是孙长鸣送给刘源张的。他说,他被老师的坦诚所打动,更被老师不为人知的爱情故事所打动。

  那是上世纪40年代末的往事了。当时,还在日本留学的刘源张,结识了日本女子——悦子。那是一个盛夏还没有过去的季节,两个年轻人为了相见,每次都要从水道桥坐JR线,来回差不多两小时,却从不嫌远。两个人一起逛武藏野的小山坡,一起手拉手仰望天空,一起讨论文学名著……

  1950年年底,刘源张因去美国进修,(用他尚未出版的第二本《感恩录》书稿上的话来说)当了一次“负心汉”。从此,两个人依旧彼此牵挂,却不能结为连理。

  1988年6月,近30年后,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东京新宿三丁目的一家俄国餐馆久别重逢,却许下了“从此不再相见”的约定。2004年,刘源张去日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年轻时候去过、住过的地方,唯独因为这一约定,没有去东京。

  这份情愫,化作了对家人、对事业的挚爱,埋藏在他心底最柔软的角落。直到他去世前,刘源张才嘱咐小女儿,有空去日本看看悦子,叫她一声阿姨,问声好。

  从遗体告别现场走出来的时候,近午的阳光,喜盈盈地照射大地,天蓝得有些异样,微风和煦而调皮。这是北京春季里难得的好天气,而我们却为伤感压抑得有些窒息。

  我们曾经走进这位老人遗体告别的现场,目睹了追思的过程,聆听了人们关于他的讲述。但是,灵魂的现场呢?我们真的曾经走进?也许,一个人真实灵魂的现场,永远是不能完全为人所知的。

  让老人安息吧。对他灵魂的最大慰藉,就是继承他的质量事业,圆他的梦,并把他的爱,他的品行,发扬光大下去。


(作者:戴占军 杨 蕾 何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