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铅污染:排污“便宜”治污“贵”
2014-5-8 9:31:32 点击:
【摘要】以铅酸蓄电池为样本的调查显示,一些废品的无害化处理空间非常大,关键看电池生产企业愿不愿意投资。
对于中国重金属废物的处理,在任意排放造成重金属污染之外,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渠道解决?重金属废物又如何回收利用?近日,记者以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铅污染和铅酸蓄电池为样本做的调查显示,排放之外,它们的确可以走一条回收再利用之路。
而自去年3月,工信部、环保部、商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已决定立即淘汰开口式普通铅酸蓄电池生产能力,并于2015年底前淘汰未通过环境保护核查、不符合准入条件的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对于铅酸蓄电池的无害化处理,也已经迫在眉睫。
5月4日,电池行业有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铅酸蓄电池无害化处理的空间其实非常大,关键看电池生产企业愿不愿意投资。
多数企业不愿投钱治污
近年来,我国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铅酸蓄电池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由于部分企业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污染治理水平低,导致铅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
“自2005年以来,全国各地已经发生了至少27起与铅蓄电池生产和回收行业有关的严重的集体铅中毒事件,包括2011年上半年发生的6起铅中毒事件。”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理事张弘说。
“中国重金属污染中,最严重的是铅污染。”据环保部《铅酸蓄电池生产及再生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组介绍,铅酸蓄电池及再生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包括铅、硫酸雾、镉、砷、锑等。
由于国内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大多为半开放式生产,如处理不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研究显示,铅可以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体内与多种器官亲和,主要毒性效应是贫血症、神经机能失调和肾损伤,易受害的人群有儿童、老人、免疫低下人群。
2011年5月,环保部下发了《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通知》,要求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对辖区内所有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加大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的执法监察力度。
在行业整治之前,在环保部有环境备案的铅蓄电池企业和再生铅企业有1700家,在产的大大小小总计约为3000家。截至2011年11月末,在生产企业共有107家,约占公布总数的13.74%;关闭取缔348家,约占公布总数的44.67%;已停产140家,约占公布总数的17.97%;停产整治160家,约占公布总数的20.54%;在建23家,约占公布总数的2.95%。
本报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截至2012年10月,全国在生产铅蓄电池企业有253家。
五部委的上述意见提出,要有效控制铅排放,实现铅酸蓄电池规范生产、有序回收、合理再生利用。到2015年,废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铅循环再生比重超过50%,推动形成全国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根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轻工业清洁生产中心联合编制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及再生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下称《技术政策》)提出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我国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水平的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及再生铅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60%、70%以上;废铅渣全部无害化处置,再生铅熔炼金属回收率大于97%。到2020年,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水平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及再生铅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80%、85%以上。
但据本报记者了解,对于上述通知和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铅酸蓄电池企业反应冷淡。
“在一些企业中,特别是中小企业宁可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投资治理,道理很简单,缴纳排污费有人认账,弄好了还可以返回一部分,但如果投资治理,初期投入不说,每年的治污设备运行费可能比上缴的排污费更多。”上述《技术政策》编制组介绍,特别是一些承包企业和租赁企业,很少考虑污染治理设备投资问题,而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己之利。
无害化处理空间相当大
“其实,铅酸蓄电池行业的无害化处理空间相当大。技术改造的投入也是完全能收回来的。”铅酸蓄电池行业一位专家对本报记者说。
据上述专家介绍,过去,全国动力型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几乎全部采用传统的外化成工艺生产,外化成工艺是在化成槽中完成极板化成,化成后的极板因含各种“杂质”和硫酸,需要大量清水冲洗,这两道工序用水量约占到整个蓄电池生产用水的90%,导致能耗、重金属污染居高不下。
“而如果采用内化成工艺技术,减排的效果就会非常明显。”这位专家介绍,内化成工艺取消了外化成工艺的极板槽化成、极板水洗、二次干燥、电池补充充电四道涉及耗能及主要废水产生工序,从源头上解决了传统动力电池外化成生产过程的三废产生量大、处理难的难题。测算数据显示,与外化成工艺相比,内化成工艺可节能28.5%、节水90%。
据多家机构在浙江一家电池生产企业所作的监测数据显示,该集团于2010年将内化成技术产业化后,每万只电池生产从源头上削减360多吨含铅、镉、砷、酸的重金属污水,生产用水削减达到90%以上。
截至2012年12月,上述企业90%以上的产能采用内化成生产工艺生产,年减少工业用水280万吨,年减少排放含铅废水600万吨以上,污水产量减少80%以上,年减少含酸雾废气2470吨。
上述专家称,内化成工艺技术如在全行业推广,每年可减少重金属废水排放900多万吨,减少重金属铅的排放量9吨以上。同时减少重金属污水处理费投入近10亿元,间接效益和直接效益达15亿元。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在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中,回收利用的空间也非常巨大。废旧铅酸蓄电池如果处置不当,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都会产生很大危害。因此,废旧铅酸蓄电池又被国际公认为危险废弃物。
铅酸蓄电池是一类可低成本再生利用的“资源循环型”能源产品。报废后的铅蓄电池铅的回收利用率能够达到98.5%以上。
电池行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每年报废铅酸蓄电池产量264万吨,可利用回收废铅生产再生铅约130万吨。这一数据还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而再生铅原料85%以上来自废铅酸蓄电池。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废铅酸蓄电池回收铅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火法工艺回收,另一种是湿法冶炼工艺。火法回收处理会产生大量的铅蒸气和二氧化硫,铅的回收率最高仅为85%,其余15%的铅以废渣或废气的形式排入环境,成为危害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源。湿法冶炼工艺程序复杂,也存在大量的污染环节。
“原子经济法铅循环技术”最近几年才得以推广。专家测算,如果以全国每年处理废蓄电池300万吨测算,原子经济法铅循环技术推广后,铅的回收使用量每年可增加11.25万吨;降低能耗折合标准煤51万吨;节水15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25万吨;实现含铅废水零排放,减少废水排放336万吨;减少含铅废渣中铅排放11.25万吨,砷排放1.125万吨;节省资金43.28亿元。
提高回收企业准入门槛
铅酸蓄电池的主要原料铅可回收使用,只要出台废旧电池回收的相关产业政策,正确引导市场,就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有色金属短缺、铅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
但我国目前缺乏完整系统的回收体系,这缘于国内废电池处理行业还没有建立一套产业化、规模化的运作模式以及缺乏政策扶持。上述《技术政策》编制组称,如果不能尽快采取措施制止这一污染蔓延,其后果将比“白色污染”严重得多。
自然之友等多家环保组织此前所作的调查显示,我国废干电池的回收利用率不足2%,铅酸蓄电池的有组织回收率不足30%。电池中所含的各种金属,如钢、锌、锰、镍、钴等,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再利用。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各地城乡垃圾管理部门或电池生产者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电池回收体系,且相关体系建设的资金来源不明晰。
上述《技术政策》编制组介绍,目前,我国废铅资源的回收还没有全国性的回收网络,市场不规范,“回收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多家收购、多管齐下,分散经营”。从事铅酸蓄电池回收的部门有数以万计的个体私营收购者、蓄电池零售商和制造企业、再生铅企业、汽车维修和4S店以及物资回收公司和物资再生利用公司。其中,回收的主力军是大量个体从业者,其回收量约占60%。
“由于小规模回收厂不建设高成本的污染控制设施,还会逃税、不办理许可证,也不交其他费用,他们一般都能够给出更高的价格回收废旧的铅电池。”张弘说。
即便是回收加工过程中,污染情况也十分严重。据了解,一些小型再生铅厂的回收生产工艺还基本停留在原始的火法工艺,缺乏收尘设施,环境污染严重,铅的回收率最高仅为85%,其余15%的铅以废渣或废气的形式排入环境。
另外,由于废铅酸电池中的铅有50%以上以硫酸铅形式存在,在火法冶炼过程中除产生较严重的铅污染外,还存在着很严重的二氧化硫污染。
我国是一个蓄电池使用大国,全国约有4000万辆汽车,按每辆车用蓄电池含铅30公斤、蓄电池使用寿命2年计算,每年需蓄电池铅60万吨。另外,我国有电动自行车10000万辆以上,以目前每辆电动自行车多数使用3或4只铅酸电池(一组)为例,每组电池重量约在12~16千克之间。按每个电池平均使用寿命1.5年计,每年约需蓄电池铅100万吨。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曹国庆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应提高铅酸电池生产、回收处理企业的准入条件。门槛提高后,电池行业将加速整合,以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环保水平。
对于中国重金属废物的处理,在任意排放造成重金属污染之外,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渠道解决?重金属废物又如何回收利用?近日,记者以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铅污染和铅酸蓄电池为样本做的调查显示,排放之外,它们的确可以走一条回收再利用之路。
而自去年3月,工信部、环保部、商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已决定立即淘汰开口式普通铅酸蓄电池生产能力,并于2015年底前淘汰未通过环境保护核查、不符合准入条件的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对于铅酸蓄电池的无害化处理,也已经迫在眉睫。
5月4日,电池行业有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铅酸蓄电池无害化处理的空间其实非常大,关键看电池生产企业愿不愿意投资。
多数企业不愿投钱治污
近年来,我国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铅酸蓄电池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由于部分企业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污染治理水平低,导致铅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
“自2005年以来,全国各地已经发生了至少27起与铅蓄电池生产和回收行业有关的严重的集体铅中毒事件,包括2011年上半年发生的6起铅中毒事件。”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理事张弘说。
“中国重金属污染中,最严重的是铅污染。”据环保部《铅酸蓄电池生产及再生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组介绍,铅酸蓄电池及再生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包括铅、硫酸雾、镉、砷、锑等。
由于国内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大多为半开放式生产,如处理不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研究显示,铅可以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体内与多种器官亲和,主要毒性效应是贫血症、神经机能失调和肾损伤,易受害的人群有儿童、老人、免疫低下人群。
2011年5月,环保部下发了《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通知》,要求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对辖区内所有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加大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的执法监察力度。
在行业整治之前,在环保部有环境备案的铅蓄电池企业和再生铅企业有1700家,在产的大大小小总计约为3000家。截至2011年11月末,在生产企业共有107家,约占公布总数的13.74%;关闭取缔348家,约占公布总数的44.67%;已停产140家,约占公布总数的17.97%;停产整治160家,约占公布总数的20.54%;在建23家,约占公布总数的2.95%。
本报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截至2012年10月,全国在生产铅蓄电池企业有253家。
五部委的上述意见提出,要有效控制铅排放,实现铅酸蓄电池规范生产、有序回收、合理再生利用。到2015年,废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铅循环再生比重超过50%,推动形成全国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根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轻工业清洁生产中心联合编制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及再生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下称《技术政策》)提出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我国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水平的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及再生铅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60%、70%以上;废铅渣全部无害化处置,再生铅熔炼金属回收率大于97%。到2020年,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水平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及再生铅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80%、85%以上。
但据本报记者了解,对于上述通知和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铅酸蓄电池企业反应冷淡。
“在一些企业中,特别是中小企业宁可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投资治理,道理很简单,缴纳排污费有人认账,弄好了还可以返回一部分,但如果投资治理,初期投入不说,每年的治污设备运行费可能比上缴的排污费更多。”上述《技术政策》编制组介绍,特别是一些承包企业和租赁企业,很少考虑污染治理设备投资问题,而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己之利。
无害化处理空间相当大
“其实,铅酸蓄电池行业的无害化处理空间相当大。技术改造的投入也是完全能收回来的。”铅酸蓄电池行业一位专家对本报记者说。
据上述专家介绍,过去,全国动力型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几乎全部采用传统的外化成工艺生产,外化成工艺是在化成槽中完成极板化成,化成后的极板因含各种“杂质”和硫酸,需要大量清水冲洗,这两道工序用水量约占到整个蓄电池生产用水的90%,导致能耗、重金属污染居高不下。
“而如果采用内化成工艺技术,减排的效果就会非常明显。”这位专家介绍,内化成工艺取消了外化成工艺的极板槽化成、极板水洗、二次干燥、电池补充充电四道涉及耗能及主要废水产生工序,从源头上解决了传统动力电池外化成生产过程的三废产生量大、处理难的难题。测算数据显示,与外化成工艺相比,内化成工艺可节能28.5%、节水90%。
据多家机构在浙江一家电池生产企业所作的监测数据显示,该集团于2010年将内化成技术产业化后,每万只电池生产从源头上削减360多吨含铅、镉、砷、酸的重金属污水,生产用水削减达到90%以上。
截至2012年12月,上述企业90%以上的产能采用内化成生产工艺生产,年减少工业用水280万吨,年减少排放含铅废水600万吨以上,污水产量减少80%以上,年减少含酸雾废气2470吨。
上述专家称,内化成工艺技术如在全行业推广,每年可减少重金属废水排放900多万吨,减少重金属铅的排放量9吨以上。同时减少重金属污水处理费投入近10亿元,间接效益和直接效益达15亿元。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在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中,回收利用的空间也非常巨大。废旧铅酸蓄电池如果处置不当,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都会产生很大危害。因此,废旧铅酸蓄电池又被国际公认为危险废弃物。
铅酸蓄电池是一类可低成本再生利用的“资源循环型”能源产品。报废后的铅蓄电池铅的回收利用率能够达到98.5%以上。
电池行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每年报废铅酸蓄电池产量264万吨,可利用回收废铅生产再生铅约130万吨。这一数据还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而再生铅原料85%以上来自废铅酸蓄电池。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废铅酸蓄电池回收铅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火法工艺回收,另一种是湿法冶炼工艺。火法回收处理会产生大量的铅蒸气和二氧化硫,铅的回收率最高仅为85%,其余15%的铅以废渣或废气的形式排入环境,成为危害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源。湿法冶炼工艺程序复杂,也存在大量的污染环节。
“原子经济法铅循环技术”最近几年才得以推广。专家测算,如果以全国每年处理废蓄电池300万吨测算,原子经济法铅循环技术推广后,铅的回收使用量每年可增加11.25万吨;降低能耗折合标准煤51万吨;节水15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25万吨;实现含铅废水零排放,减少废水排放336万吨;减少含铅废渣中铅排放11.25万吨,砷排放1.125万吨;节省资金43.28亿元。
提高回收企业准入门槛
铅酸蓄电池的主要原料铅可回收使用,只要出台废旧电池回收的相关产业政策,正确引导市场,就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有色金属短缺、铅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
但我国目前缺乏完整系统的回收体系,这缘于国内废电池处理行业还没有建立一套产业化、规模化的运作模式以及缺乏政策扶持。上述《技术政策》编制组称,如果不能尽快采取措施制止这一污染蔓延,其后果将比“白色污染”严重得多。
自然之友等多家环保组织此前所作的调查显示,我国废干电池的回收利用率不足2%,铅酸蓄电池的有组织回收率不足30%。电池中所含的各种金属,如钢、锌、锰、镍、钴等,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再利用。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各地城乡垃圾管理部门或电池生产者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电池回收体系,且相关体系建设的资金来源不明晰。
上述《技术政策》编制组介绍,目前,我国废铅资源的回收还没有全国性的回收网络,市场不规范,“回收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多家收购、多管齐下,分散经营”。从事铅酸蓄电池回收的部门有数以万计的个体私营收购者、蓄电池零售商和制造企业、再生铅企业、汽车维修和4S店以及物资回收公司和物资再生利用公司。其中,回收的主力军是大量个体从业者,其回收量约占60%。
“由于小规模回收厂不建设高成本的污染控制设施,还会逃税、不办理许可证,也不交其他费用,他们一般都能够给出更高的价格回收废旧的铅电池。”张弘说。
即便是回收加工过程中,污染情况也十分严重。据了解,一些小型再生铅厂的回收生产工艺还基本停留在原始的火法工艺,缺乏收尘设施,环境污染严重,铅的回收率最高仅为85%,其余15%的铅以废渣或废气的形式排入环境。
另外,由于废铅酸电池中的铅有50%以上以硫酸铅形式存在,在火法冶炼过程中除产生较严重的铅污染外,还存在着很严重的二氧化硫污染。
我国是一个蓄电池使用大国,全国约有4000万辆汽车,按每辆车用蓄电池含铅30公斤、蓄电池使用寿命2年计算,每年需蓄电池铅60万吨。另外,我国有电动自行车10000万辆以上,以目前每辆电动自行车多数使用3或4只铅酸电池(一组)为例,每组电池重量约在12~16千克之间。按每个电池平均使用寿命1.5年计,每年约需蓄电池铅100万吨。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曹国庆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应提高铅酸电池生产、回收处理企业的准入条件。门槛提高后,电池行业将加速整合,以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环保水平。
- 上一篇:向海洋要淡水 产水能力和成本仍是两大挑战 2014/5/8
- 下一篇:广州环保局:重污染天广州将实施单双号限行 20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