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造业智能打造“中国制造”高端品牌
在“中国制造”无所不在的今天,运用制造业智能技术从设计到销售环节全方位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高品质产品已成为中国制造企业打造“中国制造”高端品牌的最迫切需求。
未来,制造业智能技术将成为“中国制造”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题记
在现代制造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制造”几乎无处不在。对许多人而言,“中国制造”的品牌效应不但是中国数十年来制造业和经济迅猛发展的见证,更是奠定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地位的基础。但对另一部分人而言,一系列备受瞩目的召回及层出不穷的质量事件,似乎又讲述着“中国制造”的尴尬——廉价、大规模生产,其产品根本无法满足全球消费者对质量的高标准需求。
显然,中国制造企业没有低估国际制造市场对其竞争力的挑战。快速成长的中国中产阶级已然对薪资、福利、工作环境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数据显示,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下降了0.3%。转型中的文化动力和放缓的中国制造业步伐都让中国制造企业更清醒地认识到:下一步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再延续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业高速成长期的增长模式,如今的他们必须有所改变。
为应对来自诸多领域的挑战、重塑“中国制造”品牌,许多中国企业开始强调用科技手段打造生存实力。在此背景下,运用制造业智能(MI)技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实现供应链可视化管控,从设计到销售环节全方位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高品质产品便成为企业最迫切的需求。
很遗憾,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IT基础设施薄弱,广阔的中国市场其实亟需一套部署灵活、IT资源占用小、可对生产过程数据提供实时可视化管控,并为企业高效标准化生产扫清障碍的智能化产品解决方案。这样的技术手段在中国已经存在。然而,能否在企业成功落地实施,则取决于以下两个关键要素:基于移动技术和云技术的企业级质量管控应用软件;以及以中央SPC引擎为驱动的质量管控系统。这类软件系统从配置和功能上需要保证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快速实现实时数据采集、监控与分析。因此,正确选择这一系统的关键在于其能否充分贴合制造企业的质量需求,同时在云技术环境下能否保持强劲性能。
为更好地理解和挖掘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的价值,很多中国制造企业已经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目标就是运用高效工具改善质量过程,持续生产高品质产品。其中,以深圳华为、山东渤海活塞、北京恩布拉科、上海晟碟电子、北京新光凯乐为代表的一批卓越创新企业成为成功应用制造业智能技术和SPC软件工具的受益者,不但员工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显著提高,其不断降低的报废成本也令企业的利润大幅攀升。
移动技术和云计算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1月,中国移动手机用户已达11亿400万,也就是说,近82%的中国人正在使用移动设备。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企业的大部分员工已经拥有个人移动通讯设备,并养成了借助云平台进行日常沟通的习惯;因此对企业来说,通过员工“自带设备”(bring-your-own-device, BYOD)的方式部署实施基于云技术的企业级软件系统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为推动该战略在企业的成功应用,软件程序必须能够提供简单易用的移动数据采集功能,同时用户界面必须能够同任意数据源的中央数据库实现无缝对接,以便随时访问企业级的ERP系统、MES系统、三坐标和刻度尺等量具设备产生的数据,甚至跟踪供应商的原材料生产信息。
一旦数据通过移动终端进入基于云技术的中央数据库,车间操作员、管理层和客户即可通过SPC分析引擎对数据进行多维度比对和分析。类似的制造业智能技术为企业带来的价值体现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等各个领域。例如,某大型国际灌装企业通过SPC软件系统的应用,仅灌装量控制这一个环节,短短两年时间内就节约了近30万美元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仅此一项简单改善,刺激其包装设计工程师团队重新反思并推出更贴合生产实际的瓶身设计—确保在不损失压缩空气体积的情况下达到最理想的液体灌装量。
随着数据存储和共享进入移动时代和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国制造企业似乎早已打破了实施周期长、IT基础设施陈旧、方法落后和价格高昂等种种条件约束。在当今最为先进的系统的支持下,中国的制造企业无需重复其国际竞争对手此前所走过的老路。换句话说,如今的中国制造企业拥有极佳的“后发优势”,得以直接采用近5年内最新的全球性技术成果,避免了从50年前的陈旧技术手段艰难起步,从而把握宝贵的发展机遇。
如果中国制造企业能够持续坚定地以“质量”作为生产运营的核心驱动力,那么“中国制造”将毫无悬念地成为比肩“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美国制造”的强大高端制造品牌标签,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盈飞无限国际有限公司副总裁 Matt Tweedy】
- 上一篇:我国今后每年将有1万亿元投资环保 2014/6/25
- 下一篇:【良心】涉嫌商业欺诈,认证变“认钱”的三宗罪 201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