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创新】“头脑风暴法”和它的伙伴
【写在前面】一个专业质量人士只知道自己“工具箱”中的“头脑风暴法”(包括能恰当地运用)是不够的,应该对所有可用的不同方法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帮助你的组织进行过程、战略、变革、产品以及更多方面的创新。这些知识和能力若能有效地用于新价值的创造,可谓“功莫大焉”。本文原名《头脑风暴法之外》(Beyond Brainstorming),发表在英国《质量世界》。作者大卫•斯特瑞克,是一位注册咨询师,他的网站免费提供创造及创新性工具和信息。本文探讨了创新、创造和发明之间的差异,回顾了创新发展的历史,介绍了产品、流程及战略层面的创新,阐述了除了头脑风暴法以外的几种激发创意的方法,并就“创造”、“发明”和“创新”等词在字义上的区别做了解释。
======正文驾到======
“创造力”或“创新活动”与专业质量人士的关系
作为一个专业质量人士,你与创新有着怎样的关系?也许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看一下“创新”这个词的意思,以及它与“创造力”一词的区别(同样的,还有“发明”一词)。
“创造力”是一种擅于“制造”奇思妙想的能力或行为。这是一种心智活动,即人的潜意识里会生出某种新想法,然后这个新想法进入人的意识。新想法的到来会令人感到兴奋,赋予人一种创造的激情,而不只是一时的兴趣。
创新不是“创造力”本身,虽然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创新是从发现问题起,通过寻找解决办法、提出解决方案,并将其付诸实施的全过程。事实上,我们可以将“创新”定义为“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我们可以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的问题包括:
——过程改进:这是指提高效率,减少缺陷;
——识别发展业务的新途径:包括新的经营模式和其他策略;
——影响人们的思维或行为模式:对象包括家人、朋友以及更多的人;
——产品设计:满足顾客需求,使企业能够持续发展。
就是说,创新活动包括过程创新、策略创新、社会创新及产品创新。最后一项也可看作是“发明”一词的定义,即“设计新产品”。由此可见,“创新”要比“发明”所涵盖的范围更广。“发明”是一种特殊的“创新”,这两种活动都需要“想象力”或“创造力”。
显然,这里有专业质量人士所感兴趣的东西,至少如果他们希望搞点过程改进;又或者希望施加某种影响,让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能够转向一种以质量为导向的新模式。如果你能够掌握一些富于创造性或创新性的方法,你就能够帮助组织在方方面面都获得成功。
创造和创新学说的四个学派
创新可以有很多方法,历史上也曾有很多试图启发创新的方法。当然了,人的创造力本身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从“轮子”的出现开始,现代人通过创新,不断地将自己与其他生物区别开来,并且不断地在进步。我们可以从博物馆或者电影里看到很多这类活动——从埃及人的建筑创新,到希腊的社会创新,再到蒙提•派森的《布莱恩的一生》中所说的——罗马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经过了漫长的令人窒息的黑暗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来临让人类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科学和哲学的春天也到来了。工业时代见证了工程技术的发展,发明创造的激增让美国专利委员会主席于1899年宣称“世界上能发明的东西都已经发明出来了”。当然,他错了。二十世纪的发明创造之多更是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二十世纪上半期,一些方法论和工具类的东西开始陆陆续续地出现。例如,格雷厄姆•沃拉斯在其1926年出版的《思想的艺术》一书中,就曾描述过创造力形成的四个阶段:准备;孵化;感悟;验证。另一个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工具是弗里茨•兹威基2的形态分析法,建议将多样性结合在产品性能中。
创造性问题解决法
我们的故事真正开始,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战后时期。1953年,一家波士顿广告公司的总裁,一个名叫阿历克斯•奥斯本的人,写了《应用的想象力》一书(直到今天仍然是一本了不起的好书),在书中他描述了他的“头脑风暴法”。奥斯本后来与布法罗大学的悉尼•帕尼斯一起创建了“创造性问题解决法”,即CPS方法论。
奥斯本将创造性问题解决法看作一个过程,提出了能够有效产生创造性想法的一些重要原则,包括:
——先摸清情况。人们太容易没摸清情况就一头扎进去,结果解决了错的问题(又或者“想一口吃个胖子”);
——将发散性的非关键生成活动与趋同性的判断活动区分开来,对已产生的诸多新想法进行评估,筛选出那些有进一步开发价值的想法;
——不要误解。这个方法并不是说只有群体才有想象力——独立思考仍然是关键;
——这个思维活动的目标是数量而非质量(因为后者需要的是“判断”);
——要除去各种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性障碍;
——可以通过扩展旧的想法、或者反其道而行之,或者让它们相互碰撞而形成新的想法;
——人们在非正式工作场所,或者状态比较放松、感到能够自由思想的时候,想象力会比较丰富;
——这个活动更应该像是做游戏而非工作,友好的竞争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过程的实施需要有专人负责,以保证每个人都能遵守这些原则。
奥斯本之后又对这些原则进行了浓缩,成为头脑风暴法的“四大法则”,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
1)批评性的意见要剔除;
2)欢迎“自由滑”(想法越不着边际、越离奇越好);
3)重在数量;
4)注意整合与改进。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去观察一下这个所谓的“头脑风暴法”在许多组织里是如何实施的,你会惊讶这些基本原则和法则是如何经常被忽视的。
对于专业质量人士而言,有一个危险是容易过早关注质量,而将一些有希望变成有效解决办法的“种子想法”过早剔除了。CPS的一个原则就是让事情慢下来,进入一个“孵化”状态,而不是立马得出结论。也有人发现,“奇思妙想”的出现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过程越长,并且越早进入创造性思维状态,越容易产生好的想法。
CPS的结构为创新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认识问题开始,到解决方案的贯彻落实。在最初的“问题调查”及“数据调查”之后,还有可以称为“PISA”的四个阶段:
——“P”是指“寻找问题”,即确定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I”是指“寻求想法”,即找出可供开发的“种子想法”;
——“S”是指“寻找答案”,即通过筛选和开发,把种子想法变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A”是指“寻找落点”,即落实解决方案,将方案用于解决生产、市场或销售中的实际问题。
有人以为这些后面的过程不需要创造性,但这些地方其实很难搞定,许多创新者就卡在这种地方,所以创造性思维正好可以用在这些地方。要有效地开展创新活动,认识并了解活动的全过程是很必要的。
- 上一篇:预防很重要:一位贵族临死前的懊悔 2014/7/6
- 下一篇:这才是跳槽的最佳时间点! 20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