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 行业新闻

2013年成都市环境质量白皮书出炉

来源: 2014-6-5 9:29:17      点击:
今天是“6·5”世界环境日,而今年环保部确定的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今日,市环保局也公布了2013年全市环境质量白皮书:2013年,我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比2012年分别下降6.83%、13.29%、4.13%
和4.26%,为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污染减排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直击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

  ■中心城区空气质量

  2013年,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对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日均值和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均值进行评价,成都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未达二级标准。

  从各指标看,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臭氧均值达标,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均值超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31、63、150、97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日均值第95百分位浓度值为2.6毫克/立方米,臭氧日最大8小时均值的第90百分位浓度值为157微克/立方米。与2012年相比,二氧化硫浓度下降了6.1个百分点,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分别上升了23.5和26.1个百分点。

  中心城区降水年平均pH值为5.44,酸雨频率为18.0%。与2012年相比,降水pH均值上升0.05,酸雨频率增加3.1个百分点。

  中心城区降尘量年均值为10.83吨/平方公里·月。(见图1)



  ■郊区(市)县空气质量

  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对郊区(市)县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进行评价,达二级标准标区(市)县比例为50%。

  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围为15~48微克/立方米,均达标;二氧化氮年均值范围为20~55微克/立方米,均达标;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范围为72~126微克/立方米,二圈层6个区(县)均未达标,三圈层8个县(市)除新津县外其余均达标。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年均值较2012年普遍上升,二氧化硫年均值基本稳定,二圈层稳中有降、三圈层稳中略升。

  备注:2013年成都市空气质量评价,中心城区使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郊区(市)县使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进行评价。

  ■空气质量空间分布

  从区域主要污染物浓度分布看,可吸入颗粒物:中心城区及二圈层基本相当,中心城区与二圈层的浓度梯度基本消失,呈现连片污染态势,三圈层相对较低;二氧化氮:中心城区较高、三圈层较低,二圈层居中;二氧化硫:市北区域较高(青白江、彭州、新都),三圈层大部分地区较低。(见图2)


  ■污染原因简析

  1、2013年1月、2月、12月成都市遭受大范围长时间污染天气影响,3月遭受近10年来对成都影响最大和持续时间最长的强沙尘天气影响,对颗粒物年均值增幅贡献较大。加上施工扬尘、以秸秆焚烧为代表的生物质燃烧影响,成都市颗粒物浓度未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2012年上升了26.1%。

  2、2013年成都市机动车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机动车保有量进入全国三甲行列,机动车尾气及交通扬尘已经成了加重空气污染最主要的来源之一。中心城区道路拥堵,机动车上路时间和怠速时间增加,加剧了机动车尾气污染。2013年成都市二氧化氮浓度较2012年上升23.5%。

  3、随着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实施,夏季臭氧污染凸显,作为首要污染物比重超过细颗粒物,成为夏季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污染程度超过预期。

  水环境

  ■地表水

  2013年,成都市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80个地表水监测断面,Ⅰ~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水质比例分别为27.5%、45.0%、6.3%、5.0%和16.3%,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生化需氧量,主要污染河段出现在岷江水系的府河、沙河、江安河、白河和沱江水系的毗河。

  岷江水系水质良好。主要污染河段出现在岷江(内江)水系的府河、江安河、沙河、白河。(见图3)


  沱江水系水质为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生化需氧量,主要污染河段为毗河、毗河中支、驿马河、中河。(见图4)



 ■湖泊水库

  2013年成都市设置湖库监测断面6个,其中都江堰紫坪铺水库4个、龙泉驿区宝狮湖和彭州西河水库各1个。其中紫坪铺水库4个监测断面和宝狮湖断面水质均达到划定Ⅲ类水域类别标准;西河水库断面水质为Ⅴ类,未达到划定Ⅲ类水域类别标准,污染指标为总氮。2013年成都市湖泊(水库)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3.3%。

  2013年监测的湖泊(水库)中,紫坪铺水库为贫营养,宝狮湖和西河水库均为中营养。

  ■饮用水

  2013年成都市两个城区饮用水源地(水六厂、水五厂)水质良好,水质达标率均为100%,109项全分析指标全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要求。

  成都市郊区(市)县的1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成都市区(市)县备用水源及乡镇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为84.6%,超标项目为铁、锰,主要由于地质结构原因造成。

  声环境

  ■功能区声环境

  中心城区功能区声环境质量1类区、2类区、3类区、4类昼间和3类区夜间等效声级年均值达标,1类区、2类区和4类区夜间等效声级年均值超标。(见图5)



 各功能区24小时随时间变化的共同特征是:2-4时声级最低,6时声级开始回升,23时后明显下降。

 14个郊区(市)县各类功能区声环境监测昼间和夜间均达标。

  ■区域声环境

  中心城区昼间区域声环境平均值为54.4分贝,声环境质量处于二级(“较好”)水平;夜间平均值为45.5分贝,声环境质量处于三级(“一般”)水平。

  14个郊区(市)县建成区昼间区域声环境平均值为53.4分贝,夜间平均值为44.4分贝,声环境质量均处于二级(“较好”)水平。

  ■道路交通声环境

  中心城区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9.2分贝,噪声强度为二级(“较好”);夜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2.0分贝,噪声强度为三级(“一般”)。

  14个郊区(市)县建成区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5.7分贝,夜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53.8分贝, 噪声强度均为一级(“好”)。

  生态环境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2012年成都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1.7,达到“良”级,与2011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从区(市)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情况看,成华区生态环境状况略微变差,其他县(市、区)均无明显变化;从生态环境质量分级评价结果看,青白江区由2011年“良”变为“一般”,其他县(市、区)评价结果无变化。(见图6)



  备注:因遥感解译工作量大,且受数据收集时间所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较其他环境要素滞后一年。

  污染物排放

  ■废气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7万吨,比2012年削减0.4万吨,同比下降6.83%;氮氧化物排放量为9.2万吨,比2012年削减1.4万吨,同比下降13.29%;烟(粉)尘排放量2.4万吨,比2012年削减0.4万吨,同比下降13.66%。

  ■废水

  氨氮排放量为2.2万吨,比2012年下降0.1万吨,同比下降4.1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8.9万吨,比2012年下降0.8万吨,同比下降4.26%。


直击

  污染治理新成效

  ■污染治理与减排

  下大力气防治大气污染。制定了《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年)》、《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方案》、《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试行)》、《成都市深化今冬明春大气污染治理十项措施》等,以及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控制应急预案和重污染条件下工作预案。举办了“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专家研讨会”,初步建立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组建“成都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控中心”,开展机动车环保检测线建设和公务黄标车淘汰工作。督促指导中心城区重点空气污染点源加快实施“煤改气”工程,指导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等7条水泥生产线、台玻成都玻璃有限公司等3条玻璃生产线全面完成脱硝设施建设并投运。完成726座加油站、10座储油库油气回收治理。

  推进水污染综合治理。编制《成都市水环境质量提升方案》,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实施沱江流域成都控制单元133个水污染整治项目。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完成了陡沟河等9条黑臭小流域限期治理和中心城区30条河渠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对48家重点污水处理厂和26家小流域末端污水治理设施进行了专项检查。启动了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工作,拟制了工作方案。

  推进农村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温江、郫县、都江堰、新津农村连片整治,完成2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项目,推动与相邻地市签署了秸秆综合利用区域合作和禁烧联防联控工作协定。

  加快生态示范区创建。崇州市、龙泉驿区、锦江区通过国家生态市(区)技术评估,都江堰市、大邑县、彭州市、邛崃市通过省级生态市(县)考核验收,锦江区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省级生态区考核验收的城市主城区,23个乡镇(街道)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55个乡镇(街道)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技术核查,温江区、双流县、郫县、蒲江县、新都区、新津县、青白江区被纳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机制创新与保障

  区域协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指导温江、郫县、都江堰、新津开展农村连片整治示范区建设。推动成都与德阳、绵阳、资阳、眉山签署了秸秆综合利用区域合作和禁烧联防联控工作协定,完成秸秆禁烧片区督查任务,共商联防大气污染。

  成立以市政府分管环保工作副市长为指挥长的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部,定期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督办各项措施完成。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市)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天府新区管委会建立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工作机构,各成员单位制定细化相应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报指挥部备案。

  为保证财富论坛、华商大会等重要会议期间全市空气质量,市环保局牵头组织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成都气象台等单位定期召开空气质量保障专家会商会议,技术人员针对成都市近年同期水平以及近30天、过去24小时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了大量图文分析结论。

  大气环境监测超级站、12369环境投诉举报受理处置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启动建设大气环境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及第三代空气质量模拟平台,完成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一期建设,成立了市环境应急指挥保障中心、市机动车尾气监控中心。

  ■环境安全与监管

  全市加强环境风险防控管理。编制成都市环境应急指挥保障中心建设方案,制定了财富论坛、华商大会等重要会议期间环境安全保障方案,指导区(市)县开展环境应急演练24次,成功处置环境应急事件9起,受理并查办环境信访投诉1.2万余件。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成中心城区和郊区(市)县城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报请省政府批准了金堂等5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完成城镇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隔离工程2.01万米。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累计完成清洁生产审核258家,有效提升了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大力开展化学品生产企业调查,建立了181家化学品生产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大力开展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指导涉一类重金属排放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施87台(套),省控重点区域提前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严格新建项目重金属减量置换、等量置换和总量控制。印发了2013年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安全转移危险废物17.8万吨。修订成都市辐射安全监督检查5项规范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综合运用现场执法检查、远程在线监控等手段,加强对治污设施的监督管理。会同市发改委等8部门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开展中心城区主要出城通道及绕城高速周边“冒黑烟”专项整治,查处违法焚烧点源和排污企业124个;与周边地区开展了秸秆禁烧、环境应急等环境监察区域合作;对锦江等8个区(市)县开展了执法稽查,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77家。开展了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秸秆禁烧、环保模范城市复核、整治违法排污单位等专项督察,督促整改300余处(次)。

  积极推进12369环境投诉举报受理处置中心和空气监测子站升级改造建设,开通了“成都环保”政务微博和手机报,策划开展了“环保大使、小使者在行动”等大型公益活动。

  直击

  政策与服务

  ■严格环境准入

  成都市紧紧围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四川省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成都市不再审批新建钢铁、水泥、焦炭、有色冶炼等高污染项目及燃煤电厂;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排放量,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以总量定项目,新建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项目实行区域内现役源2倍量替代;对火电、钢铁、水泥、有色、化工等行业以及燃煤锅炉等项目,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落实环保部《关于深入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通知》精神,组织对“双超、双有”等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将30家涉气重点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评审纳入了市委、市政府对区(市)县党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

  ■政策法规

  出台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修订《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2013年10月28日市政府21次常务会议通过,并报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拟制了《成都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监测管理

  为及时、科学、有效的反映成都市的环境质量,达到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的目的,空气、水、声、生态等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工作全面开展。2013年1月1日起,
8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子站开展6项污染物连续自动监测,实时监测信息、空气质量指数等信息及时全面发布,实现每小时数据更新;21个区(市)县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发布;截止12月,共有26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子站实现了PM2.5监测,其中22个子站实现了6个指标监测。每月开展地表水断面24项指标监测、岷沱江流域57个出入境断面水质监测、洞子口和郫县三道堰饮用水水源地65项指标监测;每季度开展全市12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65项指标监测;每年1次的109项饮用水全分析监测。每季度开展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每年1次的398个点位区域声环境监测;每年1次的286个点位交通噪声监测等环境质量相关的监测工作。全年环境质量监测获得50多万个数据,其中空气质量数据47万个,地表水监测数据(含饮用水源)27500余个,出入境水质监测数据4500个,噪声监测数据4500个。完成重点城市饮用水源水质月报12期、省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月报12期,大气环境质量专报12期、水环境质量专报12期,出入境水质监测专报、信息各12期,20个区(市)县环境空气月通报12期,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季报4期,区域声环境质量年报1期,交通噪声年报1期。扎实推进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进行数据有效性审核,编制完成《2012年度成都市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报告书》。完成各项应急监测任务。

  编后语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决策,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作出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走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和大舞台。全市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道路,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实践者、推进者。2014年将全力推进污染减排,确保完成“十二五”年度减排刚性任务;制定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加强污染防治,有效应对雾霾污染,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围绕改善沱江、岷江流域水环境目标任务,针对工业、养殖、面源污染问题和黑臭小流域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促进水环境质量的全面好转;建立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确保环境安全。团结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发挥全民参与、支持、监督的积极性,不畏艰难、不懈努力、不断创新,积极推动成都环境保护实现新的历史跨越,为加快成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原标题:2013年成都市环境质量白皮书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