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数据的准确及时——天津“8·12”爆炸事故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纪实
天津市环境应急监测人员正在海河入海口监测点位采集水样,密切监测渤海湾水质情况。 本报记者郭文生摄
天津市环境应急监测人员正在用仪器监测采集空气中有无氰化物样品。 本报记者郭文生摄
◆中国环境报记者郭文生 见习记者任效良
8月12日23时30分左右,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务集团瑞海物流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得到消息后,天津环境应急监测人员迅速集结进入事故现场展开工作。记者从8月13日凌晨起跟随他们进入现场,记录了他们迅速展开环境应急监测的工作实况。
大爆炸之后的次生环境污染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尤其是危险化学品的爆炸事故现场周边,最容易发生有毒有害空气环境污染问题。几天过去了,现在的大气环境应急监测情况如何?
8月15日23点30分,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邓小文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邓小文说,通过两天来的高密度监测,应急监测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根据气象条件和特征污染物的筛查结果,结合事态的发展和应急指挥部要求及专家组意见,事故应急监测组现在已经制定出“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应急监测方案”。这一方案是对8月13和8月14日两天临时监测方案的调整完善,8月15日12时起已经开始实施。根据事故的发展情况,应急监测组还将适时调整监测方案。
邓小文告诉记者,现在事故现场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多数已检测不出来。根据实际情况,拟将原来事故爆炸地点外围设置的17个特征污染物监测点位中的5个点位,改变为移动监测点位,进入警戒区内的核心区,为下一步处理处置爆炸事故遗留物提供监测数据做好保障工作。
设置17个特征污染物监测点
8月14日上午,记者穿越爆炸事故中心禁行区,再一次来到监测点位。此时,环境应急监测人员已在事故现场连续开展了32个小时的工作。
与8月13日清晨初次来这里见到的情况相比,这里有了很大变化。当初在朝阳光芒映衬下通体发黑、边界略呈金色的烟雾带已经不见踪影,当初明显感觉到的刺激性气味如今也嗅不到了。
“我们目前有120多名监测人员在事故点周围开展大气和水的应急监测工作。8月13日,全市16个区县的环境监测人员,带着监测仪器都来此支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多位专家也赶到了现场,其中有的专家是放弃休假,直接从休假地点赶来的。”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魏恩棋在现场告诉记者。
魏恩棋说,在事故发生后的30多个小时里,现场一直为西南风,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方向,周边共设立了17个应急特征污染物监测点位。其中,在下风向设置13个特征污染物监测点位以扇形排列,上风向设置4个特征污染物监测点位。
从点位分布图上,记者看到,在位于事故点下风向3000多米的天津港新港八号路及与之相交的美洲路等路段沿线,以事故点为圆心、半径3000米呈扇面状设立9个较为密集的监测点位。此外,在事故点周边北塘、中新生态城、汉沽城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等敏感区也设有监测点位,形成了对事故点的环形包围。
唯一一个流动常规污染物监测点位也位于新港八号路上。记者来到这里时,时间将至正午。这个点位地处公路旁,无树阴遮蔽。在烈日高温下,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黄强和助理工程师陈美虎正在点位值守,两人的脸上已满是汗珠,上身的衣服也被汗水浸湿。
他们是在8月13日20∶00接的班,需要在此值守24小时。黄强告诉记者,常规污染物监测点位负责监测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PM10、PM2.5常规6项污染物,从目前情况看,常规6项污染物数值基本保持稳定,除PM2.5超标外,其余都不超标。
手机铃声就是命令 火速赶往事故现场
在位于新港八号路的特征污染物5号监测点位,记者见到了双眼布满血丝的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现场监测一部部长王凤炜。他是8月13日凌晨从天津市区赶到事故现场的第一批监测人员之一,也是现场监测的指挥者,已经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
王凤炜回忆说:“8月13日夜间1点多,我被手机铃声吵醒,是我们监测中心应急办公室值班人员打来的,要求我立刻到单位集合。当时打电话的人着急通知所有应急人员,所以并没有讲更多的内容。但我想,应该是出了严重的事。”随后,他与赶来集合的监测中心主要领导和同事一起检查过大气和水应急监测仪器后,立刻乘环境应急监测车赶往事故现场。
“来的路上,我们与已先期开展监测工作的滨海新区环境应急监测人员进行了沟通,了解相关情况,并根据掌握的信息规划分配了监测力量部署和点位设置。”王凤炜说,刚到监测点位时,烟雾非常大,气味刺鼻,为此大家不得不戴着防毒面具安装设备开展监测工作。直到当天早晨六七点多,情况得到改善,才摘掉了防毒面具,改为戴口罩。随着情况进一步好转,现在都已摘掉了口罩。“从目前监测情况看,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王凤炜说。
穿越爆炸点禁行区 及时传送监测样品
记者到达特征污染物5号监测点位时,这里正在进行监测样品交接。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坐在塑料小凳子上,紧张地分装采集的监测样品,地上堆放着盒饭和瓶装水。
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快30年的党秀芳负责此项工作。在她印象里,这是她参加工作以来所经历的最大、最艰巨的一次环境应急监测任务。她是在8月13日清晨5点作为第二梯队人员赶到这里的。
党秀芳告诉记者,此处点位是附近点位的中心站点,附近点位都需要在此点位领取空白样,并将获得的监测样品送回此站点,再由此站点集中将样品送到据此60多千米外的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进行样品分析,每两小时就会送一次。
记者前往新港八号路时,需经过海滨高速的一段路。这里是监测人员最初将样品送回实验室的路线,距事故爆炸中心点位置不超过200米。
8月13日~8月14日,记者多次往返经过时,仍然看到几股灰黑色烟气还在向空中弥漫,路面上还有几辆损毁汽车趴在那里,有的只剩驱壳,一辆破损的重型卡车还侧翻在路面上。道路东侧是爆炸中心点,可以看到上千辆被爆炸摧毁的汽车,以及严重扭曲变形的集装箱堆垛。道路西侧则是一栋栋在爆炸中窗户严重受损的居民楼,一座距离较近的厂房样子的建筑已被完全摧毁,可见当时爆炸的威力巨大。
王凤炜说,刚到达这里时对路况还不熟悉,在8月13日夜间送样时监测应急人员就是走这条线路,当时这里浓烟滚滚,并随时有再次爆炸的危险。“后来对路况熟悉后,出于安全考虑,才选择了其他送样路线。”
“你们就不担心再次爆炸吗?”记者问。“担心也没有用,当时情况紧急,大家都想知道污染情况到底如何,抓紧将最新监测数据分析出来才是最重要的。”王凤炜说。
来源:中国环境报
- 上一篇:瑞海安评报告低调公布:称1000米内有居民区合规 2015/8/22
- 下一篇:江苏开展涉危废项目环评清理 涵盖“十二五”以来投产的化工、有 201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