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召回之怪现状
2010年,中国汽车全年销量达1806万辆,继2009年销量首次超过美国后,已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伴随中国市场的火热,汽车也从以往身份地位象征的奢侈品逐渐变为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必需品,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也有一个外来名词日渐被国人所熟悉,那就是“汽车召回”。
这个起源于1960年代美国的舶来品,仅在2010年一年,就在中国市场“实践”了123次,平均每周超过两次。
不过,由于汽车大规模进入中国家庭也就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情,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召回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对汽车召回存在很多的认识误区。比如,原本对消费者是好事的召回,却因为被扣上“质量差”的帽子后,使得许多车企避之不及,虽然是主动召回,但仍然怕见光。
汽车召回意味着产品质量差,这是中国汽车消费者中一个流行的误区。比如,我们时常会听到身边的人这样说:“××牌的汽车又召回了,看来质量真是不行。”对于这个问题,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对此有个普及常识性的专家问答:“进行汽车召回的厂家的产品质量是不是很差?”
“不能这样认为”。这个专家问答解释说,汽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产品,涉及上万个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又是由成百上千个配套厂生产的,汽车的使用环境千差万别,尽管各大车商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但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还是难免出现一些妨碍安全的问题。“因此,少量汽车上出现一点安全缺陷是难以避免的,一般与汽车制造水平、产品质量的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
也就是说,没有完美的汽车,也不可能通过测试发现所有故障。就如波音公司的一句名言那样,“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通过空难去发现故障来改进飞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发现产品缺陷立即进行积极的召回,既是制造商对产品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是制造商信誉和实力的体现,而且通过对国外众多召回记录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汽车厂家每年都会发布一些召回公告,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品牌,而这些品牌依然受到众多消费者钟爱,少有人怀疑其产品的品质。
中国特色的汽车召回
汽车召回制度,最早源于1960年代的美国。当时由律师拉尔夫发起,他呼吁国会建立汽车安全法规,他努力的结果就是1966年《国家交通及机动车安全法》的出台。该法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公开发表汽车召回的信息,且必须将情况通报给用户和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免费修理。
自1966年该法实施以来,至今美国已累计召回了超过2亿辆整车,全球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厂在美国都曾经历过召回案例,其中绝大多数由厂家主动召回的,只有少部分由监管部门或法院强制厂家召回。
在美国,平均每周都会发生10次以上的召回。正因为有严格的汽车召回制度,美国汽车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得到持续的改善。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的媒体和消费者对待汽车召回的态度也更为理性和成熟。
我们可以2010年丰田大规模召回事件为例,对比中美两国对召回事件的不同认知。当时中国众多媒体都发文质疑丰田的质量问题,甚至认为日本企业的“质量神话”就此终结。而在消费者中,很多买了丰田汽车的都人心惶惶,没买的则感到庆幸,觉得避开了一劫。
相比之下,丰田的道歉和对今后汽车安全的保证,却获得了大多数美国大众的接受。有民调显示,认为丰田比其他汽车更不安全的,只有22%,大部分美国人(包括85%的丰田车主)依然认为丰田和其他汽车一样安全,甚至更安全。
在中国的汽车召回领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怪现状,也有必要提醒消费者们再思考、再认识。
- 上一篇:工作环境中听力安全防护简介 2014/6/19
- 下一篇:职业中毒成最大杀手 201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