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解密】国产药质量为什么上不去?
仿制药的前世今生
仿制药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商品,原因就在于药品有两个独一无二的属性:第一,不同来源的同一种药质量应该是一样的,不能像汽油那样分成不同的档次,分别对应不同的价格,这在伦理上是说不过去的。第二,制药业是一个高度管制的行业,药品不能随便上市销售,进入医保后也不能自由定价。
因为这两个独特的属性,早期的仿制药行业定位模糊,立法缺失,一直发展不起来。直到1984 年美国通过了《药品价格竞争和专利期修正案》(通常被称作《Hatch-Waxman 法案》),问题才得到了根本解决。“这个法案是仿制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在保护公众利益和维持创新能力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为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药品审评中心(CDE)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官员对本刊记者说,“如果不给创新者一定的市场独占和垄断,没有高额的利润回馈,就没人去创新了,但如果保护过度,公众利益得不到保护,也是不行的。”具体说,为了鼓励创新,绝大部分国家都会通过专利制度来保证创新者享有一个市场独占期,通常为20 年。
但是药品不能自由上市,必须先由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查,确定其安全有效后方可上市销售,这一过程相当漫长,以至于一种新药通过审查后其专利期往往剩不下几年了,因此《Hatch-Waxman 法案》延长了新药的专利期(通常为5 年),让发明者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收回成本。
这项政策极大地提升了欧美药企的创新积极性,如今市场上大部分新药都是由这些大型跨国企业研制出来的。但是,研发一种新药的费用十分高昂,而且逐年上涨。如果再算上那些数量更加庞大的失败案例的话,目前一种新药的平均研发费用已经超过了10 亿美元。
正因为如此,如今药品的创新速度越来越慢,2013 年美国FDA 只批准了27 种新药,这个速度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从另一方面讲,药企的高额投资必须从市场上赚回来,这就是为什么新药的价格越来越高的原因。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太久的话,一来伤害了公众利益,二来也不利于鼓励药企继续创新,因为它们可以靠一枚“重磅炸弹”(医药界给超级畅销药起的外号)而一劳永逸。
于是《Hatch-Waxman 法案》又对仿制药行业施以援手,明确了仿制药的定义,厘清了仿制者和被仿制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从此全球仿制药市场开始腾飞,并在短短30 年里从无到有,达到了目前每年将近1300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这个法案对于仿制药行业最大的贡献就是回答了“如何衡量仿制药和专利药效果等同”这个核心问题。前文说了,药品是不能分等级的,又是高度管制的,仿制药必须能够证明自己和专利药一样安全有效才会被允许上市。
专利药经过了严格临床试验的考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没问题的。但仿制药如果也要重新做临床试验的话,那就太浪费了,而且也没有必要。于是美国FDA 在咨询了各路专家的意见后,认为“生物等效性试验”(Bioequivalence Study) 可以作为衡量的指标,并将其写入了《Hatch-Waxman 法案》中。
从此仿制药生产厂家就不用再系统地开展I、Ⅱ和Ⅲ期临床试验了,节省了一大笔费用。“要想比较两个药片是否具有同样效果,仅仅分析两者的化学成分是不行的,还必须检查两者在人体血液中的动态行为才能知晓。”这位在医药领域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的前CDE 官员对本刊记者解释说,“如果两种药的有效成分完全一样,在血液中的动态行为也非常相似,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两者是‘生物等效’的。
仿制药只有通过了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考验,才能作为专利药的替代品而被允许上市销售。中国的仿制药之所以出了这么多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的药品监管机构和医生群体都没有弄清楚仿制药的概念,不明白仿制药和所谓的原研药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还以为两者的治疗标准有差别。”
具体说, 一种药的有效成分一定要先进入到血液中, 并且在血液中维持一定的浓度和时间才能发挥效果,药学界称其为“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静脉注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接近100%,因为其有效成分是直接被注射到血液中去的,几乎没有损失。但口服固体制剂就不同了,它先要在消化道中被释放出来,然后溶解,再被相应部位吸收,才能进入到血液中,发挥疗效。
如果我们把人体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作为纵轴,时间作为横轴,画一条药时曲线,那么只有当两者的峰值和形状都相似时,才能证明两个药是生物等效的,这就是生物等效性试验。
自《Hatch-Waxman 法案》生效之日起,美国的仿制药就必须通过生物等效性试验后方可上市。正因为如此,美国医生和药剂师有百分之百的信心相信凡是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仿制药都和专利药没有区别,除非极少数特殊情况(比如某些治疗窗狭窄的药物),两者完全可以相互替代。
这种可替代性正是《Hatch-Waxman 法案》的核心要素之一,满足了这条要求后,药费的支付方便可以放心大胆地鼓励,甚至是要求药剂师给病人调配仿制药,以此来节省医保经费,为病人减轻经济负担。正因为如此,欧美市场上的专利药一旦过了专利期后要么价格立刻直线下降,变得和仿制药相差无几,要么销量大幅度下降,有时甚至逼得专利药厂不再继续生产,整个部门被撤销,相关人员转向研究开发其他新药。
医药界形象地将这一现象称为“专利悬崖”。专利悬崖促进了仿制药行业的大发展,2004 年美国仿制药处方量仅为总处方量的57%,2011 年已经上升到了80% 以上,仿制药每年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80 亿- 100 亿美元的药费。
在仿制药厂的强大压力下,专利药厂不得不将心思放到开发新药上来,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百分比从1983 年的14.7% 增加到1995 年的19.4%,同一时期的专利药销售额也从170 亿美元增加到570 亿美元,《Hatch-Waxman法案》实现了双赢。
但是,这个“专利悬崖”却一直没有在中国出现,进口新药在专利过期很久后仍然可以在中国市场上按原价格销售。不但如此,进口药还在药品招标时可以享受单独定价的所谓“超国民待遇”,导致国内进口药的价格是国产仿制药的好几倍。
事实上,中国医药界还为那些过了专利保护期的专利药起了个新名字,叫作“原研药”,以和国产仿制药区分开来。国外是没有这个说法的,他们只有“专利药”(有时也称为品牌药)和“仿制药”(Generic Drug)这两个名词,两者的差别是专利的不同,但质量是一样的。
同样,只有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会有“进口药”和“国产药”的说法,美国是不会按照药品的来源进行分类的,凡是被FDA 允许进入美国市场的药,一定是安全有效的,而且有严格的临床数据支持这一结论,患者可以放心使用,所以美国是不会出现所谓“超国民待遇”这样的情况的。
“这事真不能怪发改委,因为部分国产药的质量确实比进口药差,而成本又比进口药便宜好多,如果把两者放在一起招标,大家拼价格,进口药肯定招不上,所以才会有现在的‘一品双规’政策。”一位熟悉中国药品行业的资深人士对本刊记者说,“中国改革开放才30 年,早年间中国严重缺乏新药,制定这个政策是为了鼓励外商把新药进口到中国来,如果赚不到钱,人家就不进来了。”按照他的说法,中国仿制药质量之所以有问题,原因在于产业链上游的前药监局。
- 上一篇:跟老外谈价格时的30句常用英语口语 2014/9/30
- 下一篇:刘源张院士:“质量之父”的科学人生 2014/9/30